特产在线
首页 > 资讯 > 农产资讯 > 正文

安徽寿县稳步推动民生水利以及农田水利建设工作

来源: 人民网  发布日期:2012-06-19

  又到一年放水忙。近日, 记者来到“天下第一塘”的安徽寿县安丰塘,但见烟波浩淼的水库蓄水正沿着一条条灌溉渠道奔腾而下,流向无垠的良田。该县水务局局长张干介绍,2007年寿县将安丰塘列为“民生工程”重点,完成1亿多元投资实施除险加固,并于2008年年底竣工投入使用。古老的安丰塘水库重展新姿,蓄水、灌溉、养殖、旅游等综合效益充分发挥。

  寿县是个以水为伴的淮上古城,境内土地结阜成岗、聚水成渊,特殊的地情、水情,既给寿县带来了繁荣,也给寿县带来了痛楚,更使寿县人与治水结下不解之缘。党的“十六大”以来,尤其2003年大水以后,寿县县委、县政府更是把水利建设放在首位,把治水安民、灌区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围绕“防范外河水、排除内涝水、降低地下水,三水并除;引好水库水、提引河湖水、蓄好沟塘水、拦截地表水,四水并用;加速水利改革、调整水费价格、加大水建投入、优化水源调配、完善水管机制,五措并举”的工作思路,大力践行“治水安民,兴水富民”水利发展方略,紧抓国家加大水利投资机遇,全力实施治淮、灌区节水改造、水库除险加固、行蓄洪区安全建设、移民迁建、农村安全饮水等水利工程建设,并因势利导,创新而为,强力推进“以输水、蓄水、节水为重点”的灌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使得全县防洪抗旱整体功能大幅度提升、农田水利灌溉条件不断改善。

  ——防洪标准整体提高。通过正南淮堤、张马淠堤除险加固和城南防洪圈堤兴建,淮、淠河堤防和城市防洪标准大为提高,达40年一遇以上。通过陶店、窑口、袁湖、城南等保庄圩新建,使内河重要堤防防洪标准达20年一遇。尤其是投资7400万元的城南防洪圈堤兴建完成,为新城区建设提供了防洪安全保障,促进了寿县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发展。同时大力开展蓄洪区移民迁建,使沿瓦埠湖3万多人迁住高处集中新居,远离水患,安居乐业。

  ——除涝能力大为增强。在疏浚整修行蓄洪区和灌区排水干渠的同时,更新改造正南洼地大店一、二和时淠等3座大型排涝站,并通过扩建瓦埠湖的东淝闸、除险加固肖严湖的正阳涵和梁家湖的幸福涵“三水系”涵闸,除涝保护能力进一步增强。特别是投资4500万元的东淝闸改建扩建,将原5孔闸扩建为10孔闸,大增过水断面和泄洪、分洪流量,使得水患深重的瓦埠湖沿岸50万民众和65万亩耕地逐显安澜。投资8085万元的正南洼地排涝站更新改造,装机为21台套10400千瓦,流量达99.85立方米/秒,使区域内近20万人口和27万亩耕地除涝得到保障、经济快速增长发展。

  ——灌溉体系不断完善。紧抓淠史杭灌区续建配套改造和民生工程投资机遇,大力争取建设项目,在配套改造淠东、瓦东、瓦西等3条干渠和更新改造沙井冲、迎河、杨西等灌泄节制闸的同时,大力实施安丰塘、大井、花果等3座中型水库和汪大坝、新庄坝等36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灌区输水蓄水灌溉调节能力有效提升。通过广辟水源、大建水厂和对全县乡镇集中供水工程管网延伸建设,使农村30万人口告别饮用水不安全的历史。大兴农田水利,加大投入力度,全县大规模开展支、斗、农渠兴修和塘坝建设,10年间共兴修各类工程7853处,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86.55万亩,新增蓄水库容1800多万立方米,为全县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奠定了水利基础。同时,在保义、堰口、双庙集等7乡镇实施小农水重点建设,田渠路林塘综合治理,抗灾保收能力提高,成为全县新农村建设一个又一个的新亮点。

  境外淮淠堤防锁蛟龙,境内沟渠库塘驱旱魔。党的“十六大”以来寿县水利建设成效斐然,“十二五”期间寿县将继续牵住水利这个“牛鼻子”,沿着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两个1号”文件精神的路径,抓住国家实施治淮“新三项”、推动“民生水利”和加快“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投资机遇,完善规划,全力实施,进一步强化防洪减灾、供水保障、水利投入、管理服务“四大水利体系”建设。加速全县湖河洼地综合治理,力促寿西湖行蓄洪区调整改造和张马淠堤除险加固及红旗沟等中小流域治理等尽早上马实施;推进灌区配套节水改造,强力实施河岔铺、木北等7条分干渠和双庙、李山、茶安等跨乡镇大型支渠续建配套以及沿瓦埠湖的开荒、江黄等7座提水泵站更新改造;继续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小水库除险加固、重点小农水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步伐,务使寿县水利建设发展阔步迈向新征程,促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