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为媒、鞋定情--土家婚俗 在神农架各民族中,土家族的婚俗别具一格。青年男女在劳动中相识产生爱情后,便以“歌为媒、鞋定情”的方式来自订终身。 当男女双方正式确定关系后,就开始准备婚事。 求婚: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求婚,媒人自备伞一把,表示团圆,并从男方带一些礼品,到女家,女方如果收下,就表示同意这门婚事,否则就表示拒绝。 认亲:女方同意求婚后,男方就备丰厚的礼品到女方取“八字”发,女方将生庚时辰告诉男方,表示这门婚事已经确定。 辞年、拜年:订婚的当年不能成亲,须隔年后才能结婚,这表示婚姻之长,能白头偕老。因此,年前、年后男方要送礼物到女方家去辞。拜年。女方做l-2双布鞋或鞋垫和其他礼物一起作回礼。 哭嫁:新娘出嫁时要哭嫁。一般情况下,土家姑娘在十一二岁时就开始学哭嫁。在出嫁半月之前,由“伴娘”相陪哭嫁。娶亲的前一天,女家请邻居少女9人,加上新娘共10人,待新娘拜罢祖先后,在堂屋围席而生,置酒席相陪而哭,称之为“陪十姊妹”。席间互歌,倾诉别离之情、父母养育之恩等。“三根青线般般长,舍不得姊妹舍不得娘,舍不得娘来同路走,舍不得姊妹同伴玩,要得相会难上难。” 迎亲:到了娶亲这一天,男方组织迎亲队伍去接新娘。迎亲队伍未到新娘家之前,新娘家紧紧把门关上,门外仁立着新娘的亲戚朋友,并事先安排好能说会道的“拦门礼’。男方迎亲队伍一到新娘门前,就点燃鞭炮,吹吹打打,喜庆一番。礼毕,女方方敞开门让路。新娘举行离别祖宗、父母、亲属仪式后,要由娘家的哥嫂或弟妹慢步背出闺房,没有哥嫂弟妹的要由叔叔姑姑背。新娘穿过堂屋中间,在事先安放的升、斗或豆腐箱上留下一双清晰端正的脚印。然后在大门外给新娘换上一双绣花鞋,这时新娘就可以双脚落地,开步启程。 宴亲:新娘到男家时,不直接进门,由方士念颂祝文:“祝回女家宅神。”念毕新娘才进门。相传,回神是表示新娘在女方诸神的护送下,已平安到达,若让女方之神继续留在男家,恐安顿不周而闹乱子。所以将护女之神早点打发回去。由于土家人尊白虎为家神,所以又称“避白虎”。婚礼仪式之后男方则人开酒筵,通宵达巴。 夺床:新娘跨进婆家大门时要用脚把婆家大门槛猛蹬一下, 以示自己来到婆家。在新娘新郎拜天地后,要尽快站起来,直奔新房,看谁先坐在床卜,称“夺床”。坐床的规矩,是男左女右,床以正中为界、不能超越。但有心计的姑娘常常坐在界线上,这时新郎也不让步,尽量把新娘挤到界外去。双方互不相让,难分难解。这时若新郎猛一下揭开新娘盖头,新娘不由嫣然一笑,夺床随之告终。 省亲:婚后3天,新娘即偕同夫婿回娘家省亲,谓之“回门”,不论路途远近,都要当天赶回。 山乡情韵――生活习俗 喝冷酒 客人登门、主人首先端茶倒水,这是我国人民待客的习惯.但在神农架西南山乡却有一种特别的习俗。若遇客人来访,热情的主人首先端出一大杯白酒递给客人,说声请喝茶,这种以酒代茶的方式叫做“喝冷酒”。给客人“喝冷酒”,一来表示主人的热情之心,二来表示家庭的富裕。客人接过“冷酒”一饮而尽,主人才觉得高兴,若客人不会饮酒,应向主人讲明品尝一下,以示对主人的尊重。喝过“冷酒”主人才给客人泡上热茶。 大热天吃热饭 若在这里作客,吃饭也很讲究。主人给客人盛饭,每次只盛一点点。过一会,客人碗里的饭还未吃完,主人便夺下客人的饭碗将碗内的饭倒掉,重新盛一点热饭。这样做是为了让客人一直吃热饭。就是大热天也是如此。 缠头巾 神农架人还有个缠头巾的习惯,特别是山村妇女,有时缠在头上的毛巾多达十余条,将头顶盘成了一个大圆盘。据说头巾缠的多,一来防寒,二来是显示富裕。著名诗人韩笑游览神农架后,曾在一首诗中写道“神农氏的后裔住在深山,新建的木屋贴着对联,玉米金灼灼,辣椒红艳艳。女主人显示富裕,头上缠十条毛巾――真是奇观!”奇特的习俗使诗人大为感叹。 长枪 山里农民爱抽烟,特别喜欢抽自己种的烟叶俗称旱烟。他们说抽香烟才来劲。这里的老农,几乎每人备有一个旱烟袋,长度在1米左右,有的甚至超过1米。农户家里都有一个火坑,坐在火坑边烤火时用这长烟袋抽烟极为方便,烟袋锅接近火炉,人却不用弯腰。有的烟袋锅下端有个尖角,外出时这长烟袋既是烟袋,又是拐杖 一物多用。老人们谓之“长枪”。吞口 神农架民风古朴,民俗奇特。在一些农家的大门上,常挂着一幅青面獠牙、面目凶恶的木雕脸谱,谓之“吞口”。它是民间艺人对钟馗形象的大胆处理。 百代民风――打丧鼓 打丧鼓在神农架是追悼亡人的一种特殊仪式,又叫“打丧歌”、“孝歌”、“阴锣鼓、跳丧鼓”、“打代思(待尸)”等。其起源悠久,有人说源于庄子妻死,鼓盆而歌;有人说源于秦始皇自修长城,因死人太多,终于聪明地化悲哀为狂欢;有人说源自唐目莲和尚丧妣,击鼓以悼亡;还有一种平实可信的说法,谓打丧鼓源自楚俗,因怕野兽糟踏死者的尸骨,故而点起篝火,集众敲鼓歌唱,彻夜达旦。 它的主要作用是亲友邻里代替死者眷属追思亡者生前的功德,祝告亡人升大 为后代孙祈福,是一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