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市山阳县:南水北调水源地黄姜产业环保重生
来源: 北京日报 发布日期:2015-04-02
秦岭南麓物产丰富,被称为“药物黄金”的黄姜曾为当地农民广泛种植。但由于地处南水北调水源区,黄姜的命运因“水”而变。
随着“问水行”采访进入尾声,记者来到此行最后一站——商洛市山阳县。秦岭产黄姜,黄姜像姜,其实是种薯蓣类作物,用于生产皂素。黄姜种植加工是许多秦岭山区居民重要的收入来源,仅山阳全县黄姜年产量就达15万吨。但由于传统的皂素加工业严重污染环境,南水北调水源地“壮士断腕”,陆续关停小型皂素加工厂,姜农也失去了重要的收入来源。
记者听说,山阳县在关停了13家皂素生产污染企业后,又利用清洁生产工艺,建起了新的皂素厂,不光确保了水源地水质不受污染,还变废为宝,增加了收益。于是前往漫川关镇前店子村的金川公司一探究竟。
传统的皂素生产对水的污染有多大?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工程师窦广玉带着记者边参观厂区,边通过生产流程为记者解释。
“传统的皂素生产方式简单,先对黄姜进行破碎,然后加入硫酸水解,通过大量清水冲洗出水解物。一个家庭作坊,支一口大锅就可以生产。”窦广玉说,“可是这样带来的污染是巨大的,生产一吨皂素要排放18吨到20吨硫酸,产生大量化学需氧量(COD),产生的酸性有机废水也很难处理。很多生产作坊就将酱油色的废水直接排入了河流。”
2006年开始,陕西省环保厅联合中国环境研究院,经过7年的科研攻关,建成了年产百吨的黄姜皂素清洁生产示范项目,解决了黄姜加工环境污染问题,产品也由单一的水解物增加到皂素、淀粉、纤维素等。
走进上料车间,只见一侧是堆积如山的黄姜,另一侧传送带上,黄姜正在被送入滚筒进行清洗破碎。“破碎后进入上面这个压力机,”窦广玉指着高台上说,“这是变废为宝的第一个‘武器’。过去生产皂素为什么COD排放量大?因为黄姜中除了皂素,还有大量的淀粉和纤维,如果能在进行酸水解之前将淀粉提取出来,就能降低污染物排放。”
在一旁的淀粉储存区里,工作人员正在将管道输送出的淀粉装袋、码放。据悉,提取出的淀粉将作为饲料,用于循环产业园区的养殖业,真是变废为宝!
“对于另一大污染物酸也有招。”窦广玉告诉记者,“我们发现,酸在生产中其实并不参与反应,而只是为水解有机物提供环境,由此,研究出一种新的浓缩方式,对用过的酸进行浓缩、压滤,再进入生产线循环利用。”
通过两种清洁生产新工艺,主要污染物COD减排超过90%,酸的消耗量下降80%以上,排放量下降90%。同时,每生产一吨皂素可以回收淀粉17吨,纤维素19吨,增加了收益。
再往前走,来到一个直径约5米的大桶前,桶中央的搅拌机里,土黄色的液体正随着轮轴翻滚流动。“这是压力洗涤机,”窦广玉为记者打了个比方,“过去的清洗方式就好比在河边洗衣服,压力洗涤机就好比用上了洗衣机。过去的生产作坊里,需要用大量的水冲洗,生产一吨皂素,需要超过3000立方米的水。如今有了这个压力搅拌机,洗涤水的用量减少90%。”
如果说上面的数字还不够直观,厂区“水质监测部”的两台全自动在线分析仪,则清楚地记录了最后排放出的污水中的COD和氨氮的含量。县环保局局长巩林平告诉记者,在这个小房子里,由第三方监测机构对工厂排放的污水进行24小时监测,每2小时发布一次测量值,同时上传到省环保厅。“你看,现在COD的含量是每升14.74毫克,标准是300毫克。氨氮为每升11.2毫克,标准是80毫克。生产污水全部达标排放。目前厂区附近的汉江支流金钱河一直保持二类地表水的标准。”
新工艺给山阳县的黄姜产业带来重生,漫川、照川、宽坪等周边镇先后建立起10个订单药源基地,不仅发展黄姜基地20多万亩,带动当地6万多户居民增收,南水北调的水质也有了可持续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