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于太原晋祠镇一带,这种大米,颗粒长,个头大,外形晶莹饱满,呈半透明状,米色微褐,做出饭来颗粒分明,香气扑鼻。吃到嘴里,味香甜,有韧性、粘性,有咬头。
晋祠大米之拥有优良的品性,受益于其晋祠地区良好的自然生长环境。晋祠大米成长水是而晋水由地下岩溶排泄而出,已有二百万年的历史,并保持着恒温17度的特性,含有明矾、钾等多种矿物质;而生长地表土是深厚的黑土,含有丰富的有机物,蓄水性强,且PH值为碱性。因此,晋祠大米性微寒,呈弱碱性,也符合人体体液呈碱性的需要;此外,晋祠位于东经112°30′、北纬37°42′,属于四季分明的大陆性气候,充足的日照、适宜的季风,都为水稻的开花、授粉、抽穗,提供了生长条件。
从西汉开始,晋祠就大面积的种植大米。隋开皇六年(公元568年),“引晋水灌溉稻田,周回四十一里”,宋嘉佑年间,稻田浇灌面积曾达到了万余亩。目前晋祠地区种植面积26370亩,总产量达13002吨。
然而,晋祠大米这种千年名米产量日益下降,几乎到了灭绝的境地。为了振兴晋祠大米,2006年起,晋源人首先做了千亩农田的试种,这一年,年总产量达到100万斤以上,经农业部门检测,其品质“已恢复至30年前的标准”。
2009年6月10日,从晋祠无公害大米示范区建设研讨会上传来消息,作为晋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晋祠大米开始申报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品牌。与此同时,区、市乃至省相关政府部门,已经认识到晋祠大米的重要性,下一步就是部署如何把晋祠大米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