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不够的房县黄酒
发布日期:2010-07-18
大凡在房县出身,或在房县居住过的人都知道,房县有酿制黄酒的传统习惯,一年四季常备不缺,婚、丧、嫁、娶必不可少,逢年过节更是家家酿酒忙,户户黄酒香。 房县的黄酒历史悠久,别具特色。相传唐高宗之子李显,被其母武则天贬于房县为卢陵王时,最喜欢饮用这种酒,常到县城西河酒楼喝酒消愁。据说,一次,卢陵王微服私访南山一姓陈名西的老道,卜测以后的福禄官运。老道蹙眉闭目掐算片刻,道:"相公一生多灾难,唯有福星来护佑,眼下官运正行"。卢陵王听之喜形于色,便搀邀陈西老道至西河酒楼雅座,痛饮相谢。陈西老道的神机妙算果真有灵,不久母后被迫退位,卢陵王运转宏钧,复返皇位。房县的黄酒亦随之抬高了"身价",得以世代沿袭,广为流传。到清朝更为普及,据清乾隆53年所修的《房县志》载:"房县人皆爱喝糯米酒,一人喝十几碗不算稀奇,大多喝酒后皆不食饭,有自晚喝到天明者。"可见房县黄酒的独特及酒风之盛。 房县的黄酒,味道甘美,营养丰富,酿制方法十分简单易学。欲酿酒,先制曲,制作黄酒曲事先要采摘一些寥子,除去茎叶,只留花,把浸泡四至五个小时的大米(手用力一搓即碎为宜)捞起沥干水分后,随寥子、甘草等一起碾碎,再把曲母(就是过去做好了 的曲子)撒在里边,搅拌均匀,捏成核桃大小的圆球,放在既通风又保温的容器里,盖上香椿树枝,若室温低于摄氏27度,则需盖棉被加温发酵二十四小时,然后晾干即成。为了便于保管,一般用线绳穿成串串挂在梁上。每到夏末秋初,在房县城关和乡间到处都可看到一串串散发着酒香的黄酒曲。 酒曲做好后,随时都可用它酿制黄酒。其步骤是:先把糯米(粘性很强的梗米)蒸熟,晾冷至摄氏二十七度左右,称为"晾糜"。也有浇冷水降温的,称之为"淋糜"。然后把黄酒曲碾碎撒在熟糯米上面反复拌和(酒曲的用量,视其酒曲的能量而定,先可作一下试验,一般常规每十斤生米,有三至四粒即可),拌时用温开水将其熟米中的疙瘩搓碎,温度一般以一捏成团,一放即碎为宜(水多后一是酒不发热,二是酒成后味淡),再把已拌和的熟糯米装进预先洗净晾干的盆子里按紧,盆子正中掏按一个圆窝。室温若低于摄氏二十七度则用一棉被加温发酵,一般二十四小时后可闻到酒香,盆中圆窝涨满了"腹水",酒糟就大功告成了。待酒糟挨盆的地方离开后,将其舀进坛子密封存放。欲喝则将酒糟画出适量七度左右的温开水(夏天用凉水)稀释发酵(叫投酒,糟与水的比例为1:3为宜)二十四小时左右,待酒糟全部浮起,除去酒渣(即酒糟),即是香醇可口的黄酒。 这种酒颜色清亮微带黄色,故取名黄酒。其酒,全系米汁醇化而成,营养丰富,味甘甜、性平稳、有活血、散淤、健胃、催奶之功能。为当地百姓"送祝礼"(给生孩子的妇女送的贺礼)的必备佳品;对跌打损伤、妇科杂病也有一定疗效;还可活血舒筋御寒、提神。因而是群众普遍喜爱的一种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