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产在线
首页 > 资讯 > 保健资讯 > 正文

中国每天1000人猝死 长期“疲惫不堪”警惕慢性疲劳

来源: 39健康网  发布日期:2012-05-17

《深圳晚报》2012年5月6日报道,2012年4月10~20日,深圳市120共接到16例中青年猝死的病例。2012年5月4日,广西南宁市120急救中心统计,4月份25天里就接到了28例猝死的病例。中国每年死于心脏性猝死的人数多达55万。这意味着,每天至少1000多人猝死。中青年人猝死比例不断上升引发关注,专家表示,这与熬夜、加班、过度劳累、压力等各方面因素有关。笔者在此呼吁:不要疲惫不堪,预防过劳猝死!

过劳猝死并非危言耸听

累!疲惫不堪!这是现代人常有的感觉。工作一天下来,很多人都感觉身心疲惫。专家们通常把疲劳分为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两种。生理疲劳主要针对体力劳动而言,主要表现为肌肉酸痛、疲倦、乏力等,容易引发事故或差错;心理疲劳主要指脑力劳动而言,主要表现为心情烦躁,注意力涣散,思维不敏捷,反应迟钝等,工作、学习的效率就会降低。

一般而言,生理疲劳可以通过一段时间的休息,就可以舒缓。但是心理疲劳却常常被人们疏忽,专家介绍,许多都市人对心理疲劳缺乏认识。其实心理疲劳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学习与工作效率降低,而长期的心理疲劳影响心理健康,让人心理压抑,百无聊赖,心烦意乱,精疲力竭,甚至出现神经衰弱的症状,比如头痛头昏、记忆力减退、失眠、怕光等,还可能发生其他疾病。

身心疲劳造成许多人长期“疲惫不堪”,而且找不出什么原因,休息一段时间也不能恢复,这实际上就是“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fatiguesyndrome,CFS)。慢性疲劳综合征以持续或反复发作半年以上的“疲惫不堪”为主要特征,并伴随有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头痛、睡眠障碍及抑郁、咽喉痛、痉挛、肌肉与关节痛、淋巴结肿大、复发性上呼吸道感染等一系列难以用某一种病种予以解释的症候群,而一般体检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又无重大异常。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预测,CFS将成为21世纪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并将影响世界各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目前,虽然研究界还不能完全解释慢性疲劳综合症的病因,也没有找到真正的治疗对策,但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这种疾病,而不要误以为病人无病呻吟。同时我们可以从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入手,注意劳逸结合,以防止此病的发生和尽力减少此病的痛苦。一方以防发生过劳猝死。《深圳晚报》的报道指出:2011年,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院在对92个过劳死案例进行分析后,发布报告指出,近年来过劳死发病率直线上升,其中以男性人群居多,IT行业过劳死年龄最低,平均只有37.9岁。

过劳猝死给我们的是惨痛教训,我们不能不警钟长鸣!

你会慢性疲劳吗?

目前被国内外医学界公认的诊断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标准出自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主要内容是:经临床评价后无法解释的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严重慢性疲劳,病史不少于6个月,疲劳是新发生或有明确的开始(即没有生命期长),这种疲劳不是由于正在从事的劳动引起的,经过休息不能得到缓解,患者的职业能力、接受教育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及个人生活等各方面较患病前有实质性下降,并同时至少具备下列8项中的4项:

忆力或注意力下降,其严重程度导致职业能力、接受教育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及个人生活等各方面较患病前有实质性下降;

咽痛;

颈部或腋窝淋巴结触痛;

肌肉疼痛;

不伴有红肿的多关节疼痛;

头痛,但其发作方式、类型及严重程度等与以前的头痛不同;

睡眠后不能恢复精力;

劳累后肌痛超过24小时。

有劳有逸方可健康平安

劳逸结合就是工作与休息要相结合,有劳有逸,才能充分发挥人体各部分功能,这也是建立有规律的生活节奏,预防和消除疲劳,防止身心健康受损的有效措施。

1、建立生活节奏。

有人研究认为,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一般在上午8时、下午2时和晚上8时最佳。最佳状态持续2小时左右各有一次回落。如能利用这种起落变化,科学安排作息时间,建立有规律生活节奏,就能最大限度发挥智慧和潜能,能保持大脑和肌肉的良好状态,又能增进健康。但是,真正做到可不是那么容易的,这里要提醒的是不管工作多忙,任务多重,都要安排一定的休息时间,要给自己一点“喘息”机会。比如,阅读、写作1小时后,最好休息片刻。做实验、开会、作报告也最好中间安排一下休息,到室外活动活动,再继续进行。

2、培养业余爱好。

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对维护身心健康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都有好处。文体活动形式多种多样,跑步、爬山、打球、健身等体育锻炼无疑有助于健康;而琴棋书画、唱歌跳舞、旅游垂钓等也是健康休闲。比如,可以利用周末,强迫自己放下手中工作和学习,与家人或者同事、朋友、同学尽情地开展文体活动。

无论是体力劳动者还是脑力劳动者,若能够培养一项业余爱好,主动积极参加文体活动,就能乐以忘忧,陶冶情操,丰富生活,从而达到消除疲劳、健康身心的目的。

3、消除不良嗜好。

脑力劳动疲劳的信号是心理疲劳,这种疲劳感的继续就是对工作的抵触,疲劳信号提示机体已经需要休息、调整和恢复了,所以应该停止工作,用睡眠调节或者采取娱乐、体育活动等积极的方式促进大脑功能的调整。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喜欢采用各种脑兴奋措施来消除心理疲劳感,以继续完成工作,如大量抽烟、喝酒等等,但是,医学研究表明,只有能够改善细胞的生理过程,才能促进细胞疲劳的恢复。因此,人们常用兴奋大脑的方法强迫大脑继续工作,只会加重心理疲劳,加重脑细胞损伤或使脑功能恢复发生障碍,长此以往,对身心健康十分有害。

4、保证充足睡眠。

充足的睡眠是一种非常简单而且行之有效的休息,对消除身心疲惫,维护健康有很大的益处。一个人需要多少睡眠时间才能保证充足睡眠呢?这要根据一个人的年龄和个人体质特征来确定。一般来说,成年人每天需要睡7~8小时,儿童和青少年的睡眠时间应保证9-10小时。晚上10点至凌晨4点,这段时间睡眠质量最高。过了夜里11点,人反而会变得兴奋而难以入睡。凌晨两三点,是熬夜的人感到最困的时候,而天亮后,人就开始进入浅睡眠期,这种睡眠的质量不高。有些人喜欢睡“回笼觉”,其实这种“回笼觉”也是浅睡眠,效果不如早睡早起所能获得的深睡眠。

充足的睡眠并不是无节制的睡觉,睡眠过长对人体健康有害无益,会使中枢神经系统长期处于抑制状态,起床后便会感到无力、头晕;还会使呼吸减慢,吸入氧气减少,心脏、肺和血液循环负担加重,增加心脏病和脑血管栓塞的风险。

5、每年体检一次。

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可以了解身体健康状况,及早发现健康问题和疾病,以便有针对性地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减少健康危险因素;对检查中发现的健康问题和疾病,要抓住最佳时机及时采取措施。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