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防止医保卡变成消费卡,今年3月初,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下称“广州人社局” )打算出台政策,将医保药店的非药品经营面积限制在30%以下,并要求设置封闭专区。
在广东金康药房连锁有限公司(下称“金康药房” )市场部经理肖钟涛看来,这意味着药店的经营将面临更多变数。
2009年的新医改,实施基本药物零差价和门诊报销制度,药店客户被分流到医疗机构的药房。为了增加客流量,药店往多元化发展,兼卖食品、化妆品甚至日用品等非药品。
“这几年药店经营越来越困难,基本只能维持(生存),如果(广州)人社局的政策实施,无疑是雪上加霜。”肖钟涛对时代周报记者说。
为此,金康药房及广州另外两家连锁药店公司大参林和老百姓,迅速向广州人社局提出反对意见。
肖钟涛坦言,反对不一定有效,悬在药店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不知什么时候就会砍下来。
不公平竞争
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的金康药房石溪店,是一个面积达上千平方米的药品超市。除了药品、医疗器械和保健品,这里还经营化妆品、食品、日用品等。药店门口可见油、米和饮料的促销。3月22日下午,偌大的卖场顾客寥寥,店员神情寂然地站在陈列架旁。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几百米外的海珠区石溪中医院,一家医保定点基层医院,下午5点多还有不少人拿着医保卡排队缴费、拿药。
肖钟涛说,药店卖油盐酱醋等非药品,当初是应对政策变化的无奈之举。
2009年实施的新医改,为了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实行了基本药物零差价和门诊报销政策。
新医改之前,医院可以对药品加成15%;新医改之后,基本药物取消了加成,由国家给予补贴。但是医保药店并不享受这一照顾。
如此,医院药房就成了国营的平价药房,零售药店原来对医院药价上的优势没有了,患者在医院看完病后,会直接在医院药房买药。
而门诊报销方面,广州自2011年7月1日起,在职职工及退休人员在社区医院及指定基层医院看门诊,报销标准提高至75%,而在三甲医院的报销比例也提高至55%,每月门诊统筹最高报销限额为300元。
“虽然顾客在我们的医保药店可以刷医保卡,但刷的是个人账户,还是自己的钱。”肖钟涛说,“而医院门诊报销比例这么高,我们药店药价再怎么便宜,就算亏本卖,也没办法跟它们比。”
金康药房石溪店的店员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很多老顾客过来买药,非常直接地说:“那些能报销的药,我就去对面医院买啦,那里真的便宜。”
根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研究所医疗保险研究室主任董朝晖的研究,目前整个药品市场的份额,医院占80%,药店占20%。
“这几年,我们药店的顾客渐渐流失,每年销售额平均下降5%-10%;同时,我们还必须承担日渐攀高的店租、人工等成本。但是医院在这方面是财政拨款的,所以我们的经营实在是举步维艰。”肖钟涛很郁闷,“其实,我们的药店和基层医院同样在社区,同样经营基本药物,同样服务广大医保人群,为什么我们不能进行门诊报销,享受国家补贴?”
一位受访的连锁药店店长自嘲地说:“你说我们跟医院药房形成竞争?我们怎么有资格跟他们竞争?我们和他们根本不在一个平台上,他们有国家的政策扶持,我们则是自谋生路,自生自灭。”
非药品是救命稻草?
顾客分流,成本增加,肖钟涛坦承“药店做纯药很难赚钱”。因此不少药店把眼光转向多元化经营。
多元化经营是美国、日本等国家比较普遍的一种药店经营形式。药店除了经营医药产品之外,还经营化妆品和其他日用杂品。多元化的极致是药妆店。在日本最大的连锁药妆店松元清,顾客可以买到适用于从发梢到足跟的各种护理用品。
国内的海王星辰连锁店于2010年开始卖非药品,是业内最早进行多元化经营的一批连锁药店。
广州天河北一家海王星辰药店,除了药品、保健品,大约一半空间是摆放着日杂用品的非药品区,包括卷纸、纸尿裤、洗发水、洗衣液、面膜、油、大米、饮料、保鲜膜等,甚至还有炒锅和菜刀,俨然是一家便利店。
店员告诉时代周报记者,非药品卖得挺好的,顾客出来买药,顺便买些日常用品。
根据海王星辰2011年的年报,当年该公司的处方药、非处方药、保健品、中药和其他产品占全年销售额的比重分别为19.9%、36.6%、18.1%、4.0%、21.4%。这里的“其他产品”就是指非药品,包括个人、家庭护理用品和饮料等便利产品。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2011年海王星辰的非药品销售额在其销售结构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
“我们看到同行卖非药品,于是也开始摸索,看顾客需要什么,我们就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肖钟涛说。甚至,金康药房还考虑开辟一个养生书籍专柜,因为现在的人越来越注重养生。
不过,非药品占金康药房的销售比重并不如海王星辰那么大。“大概10%吧,”肖钟涛说,“虽然份额不大,但却很重要,这是我们留住老顾客、增加人流量的一种方法。开店开店,人都没有,怎么开店?”
广州健民连锁药店的经理陈元辉也向本报记者表示,多元化是他们的一个发展方向,尽管现在非药品对药店的利润贡献率不大,但是“丰富产品品种也是必须的,顾客走进店里,买不到他们想要的东西,会跟其他药店作比较,接着会失望的,然后可能以后就不来了”。
根据商务部相关统计,截至2012年末,我国零售药店有42万家。业内保守估计,其中一半都已经展开了多元化经营。
但药店在走多元化道路的同时,却出现了有关部门不愿看到的情况—违规刷医保卡。最常见的是将非医保支付的其他物品(生活用品、保健类物品等),替换为医保支付的药品出售,也就是将医保卡变为普通消费卡。
为此,广州人社局2011年出台新规定:“凡定点药店发生使用参保人员个人医疗账户资金支付日用品、食品等非医疗用品费用或套取现金的违规行为,一经查实,即予取消定点药店资格,并解除服务协议。”
但这并未能阻止药店与消费者合谋将医保卡用于购买非药品。
日前在广州体育西一家医保定点药店,本报记者成功用医保卡支付购买了一盒OTC药品和一盒面膜。只是店员并未提供购物小票,而是给了一张医保卡消费凭据。
反对新政
今年3月1日,广州人社局在其官网上发布了一条新通告,公开征求对《广州市医疗保险定点零售药店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意见,意见征集期为10天。
上述办法中的“经营非医疗用品的零售药店,应当设置封闭专区,并建立单独收费系统;封闭专区的使用面积占药店总使用面积的比例不得大于30%”之规定引起了连锁药店经营者的强烈反应。
看到这条消息后,金康药房公司领导立即和广州大参林连锁药店有限公司、湖南老百姓大药房在粤公司领导进行了商讨。第二天,金康药房向广州人社局提出反对意见,另外两家公司对此亦持反对态度。
“我们的意见大致是这样的,”肖钟涛分析说,“首先我们认为设立封闭专区需要重新装修,建立单独的收费系统,会增加运营成本,而目前我们的经营已经比较困难了;
“其次,非药品与药品封闭隔开后,由于面积最多只有原来店面的30%,这个区域很小,进出又麻烦,很难吸引顾客来逛逛,这样会进一步减少药店的客流量,从而减少药店的销售,那么药店的经营也会更加困难。如果药店因经营困难而关门,会导致一大批人失业,不利于社会稳定。
“再次,我们认为单独收费系统是人社局管理医保资金的一个工具,其开发不应该由药店承担,因为药店和消费者其实都已经交税了,公共管理费用理应由政府出。”
至本报截稿,20天过去了,金康药房尚未收到广州人社局的任何反馈。
“我们也只能提意见,采纳不采纳,就看政府的了。”肖钟涛苦笑说,“如果(广州)人社局真的实施了这样的政策,对我们的经营是雪上加霜,但是也只能另想办法。”
实际上,这已经不是广州人社局第一次打算限制医保药店的非药品经营。据称该局去年就想全面禁止药店经营非药品,但是由于海王星辰、大参林、老百姓、金康等连锁药店强烈反对而作罢。
而今年再次提出类似政策,业内人士认为,广州人社局应该是下了很大的决心。这次几大药店的极力反对是否有效,还是未知数。
当然,广州人社局拟出台的政策在国内并不新鲜。近的有珠海、清远,远的如成都、贵阳、武汉等地已经叫停医保定点药店销售非药品。
成都市医保局于2011年规定,从当年7月31日起,成都市医疗定点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将不再允许摆放和销售日用品、主副食品等非药品类商品,违规者将取消其定点资格。
为了应对这一规定,继续多元化经营,成都德仁堂药业连锁有限公司毅然选择取消其旗下12家药店的医保定点资格。
不过,肖钟涛称,如果此次广州人社局的政策真的落地,金康药房不会像成都德仁堂那么“激进”,“医保药店的客流量比非医保药店要翻一番,我们不会这么冒险的。”
广东流通商会执行会长黄文杰认为,其实广州人社局不必出台这么麻烦的政策,只要能开发一套独立收费终端,能够识别医保药品和非医保药品,那么医保卡也就很难被当成消费卡。
而在这方面,早就解决了监控技术方面的问题,只有医保目录的药品才能在药店零售POS机上享受医保的待遇,非医保目录的药品则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