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泉成为福州休闲旅游第一产业
来源: 福建日报 发布日期:2013-01-17
6日一大早,福州的林先生带着从浙江来旅游的大学同学一家3口,驱车来到青云山御温泉。青云山御温泉坐落于风景秀美的山谷之中,四周群峰林立。“去近郊泡温泉,既有福州特色,也不会感觉旅途劳累。水雾氤氲,边泡温泉,边欣赏青山绿水,同学一家子玩得非常开心!”
著名作家冰心在《还乡杂记》写道:“福州本是个有山有水有温泉的城市,而且是四季绿叶不落,繁花不断。”
上个月,国土资源部向福州市政府授予“中国温泉之都”牌匾。福州成为国内唯一获得此项殊荣的省会城市。
温泉成为休闲第一产业
“来这里,主要是放松一下身心。”一位从江西来连江贵安泡温泉的游客说道。
在丛林里,在温泉的浸润中,投身原生态大自然的怀抱,聆听鸟语蝉鸣,暂时逃离了繁杂尘世……温泉旅游就像自驾车旅游一样,逐渐成为城市人群热衷的休闲方式。
福州周边已建成一批初具规模的温泉旅游点,如青云山御温泉、贵安温泉旅游度假区、黄楮林温泉第一溪、大明谷温泉城、龙泉山庄等;市区有源脉温泉及一批在建项目。福州温泉休闲旅游度假品牌及规模效应日益显现,初步形成了环福州市区温泉休憩圈。
“对于整个休闲业来说,温泉产业,已经是中国休闲第一产业,并带动区域休闲旅游全面发展。”福州市旅游协会副会长、温泉专业委员会会长韩鸣谈到。
他说,福州的温泉产业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温泉疗养阶段,那时实行“公休疗养”模式,主要用于干部、工人、劳动模范等公费或奖励性疗养保健。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以后,由公费休养转变到休闲度假性质的温泉山庄阶段。公费医疗的患者大大减少,部分疗养院开始对外开放,温泉地由公休疗养功能逐渐向休闲度假旅游发展,一批集观光、度假、休闲、娱乐、保健、会议为一体的多功能温泉旅游度假区开始出现。第三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以综合性的旅游休闲活动聚集形成,特点在于规模大、功能复合、温泉形态和游客类型多样化,也就是目前最为流行的“露天温泉”模式。这时期虽然温泉洗浴产品很多,但是大多数泛泛无奇,无非是中草药浴池、水果花瓣浴池、高温浴池、石板浴、玉足池、SPA水疗区、至尊区……十几个不同类型的汤池,游客依次洗一遍。因此,第四代温泉应运而生。
“第四代温泉,针对中年男性、家庭群体、老年保健和中小型商务群体制定的温泉旅游产品。提供高档次、专业化的服务项目,以‘精致、小型化、私密性’的方式经营。目前,福州正进入第四代温泉开发阶段。”
汤泉文化有待充分挖掘
温泉对于福州人而言,不仅是珍贵的资源,更是蕴含丰富的文化传承。
福州的汤泉源远流长,有1800年历史,“洗汤”成为海外乡亲的故乡情结,在梦里萦绕。
老外也把到福州洗浴作为旅游采风的一个内容。一位在闽都大厦住宿的日本客人,不经意间打听到小巷有澡堂,便呼朋唤友光顾工人浴室,常常泡到打烊方休。
“温泉与澡堂成为两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二者相得益彰,互为载体,产生了深厚的沐浴文化。它和其他文化一样,成为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了以澡堂为题材的诗歌、散文、艺术、史话、神话、摩崖石刻等,留下了历史踪迹。”福州聚春园集团下属福龙泉洗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经蒙谈道。
福州沐浴文化有很深的儒道思想,澡堂的命名就值得玩味,如以“沂”字命名的有沂春亭、善沂泉、浴同沂、仙沂泉、清于沂等等。道家文化在福州温泉命名中也有体现,如醒春居、八仙居、太清泉、一清泉、天一泉等,充满仙风仙气和诗情画意。而众多的澡堂典故,也体现出福州人对中国文化中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追求。
目前,福州保留下来的公共澡堂还有9家,基本处于微利状态。这几年,一批老澡堂陆续修复,回不到原址的,就异地重建,价格定位在10元左右。去年聚春园集团投入100多万元,对旗下的德天泉、工人浴室、机关澡堂、三山座这4家澡堂进行修整。其中,三山座澡堂恢复了1800多年前的古浴池景观金汤八角。石板池、木屐、竹躺椅、木衣架等传统元素,配以搓背、推拿捏敲等传统技艺,加之福州的茉莉花茶,凸显有百年传承历史的老字号澡堂的韵味。这些年,随着澡堂文化的提升,来公共澡堂洗浴的人数以每年15%-20%的速度递增,但仍以老年人为主。如何让年轻人喜欢并传承福州澡堂文化,还有待进一步发掘。
“何为中国温泉之都?就是能让外地游客形成一种意识,来福州就得泡温泉,否则等于没有来过!”郑经蒙说,福州温泉需要往这个方向发展提升。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许多温泉旅游项目,是“拿来主义”,照搬别人的模式,缺乏品牌自主性,缺乏产品差异化,无法形成国际竞争力。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品牌,内涵可拓展空间很大,不仅仅是唐宋遗风和传统园林,还有民俗文化、民间传说、风水论、中医论、禅说等等,这些文化形式可以通过建筑布局、传统康体保健技法、特色演艺活动、各类汤泉产品及配套服务设施等得以充分体现,让消费者得以充分体验。只有通过世界级精品的打造,开发福州本土特色的品牌,才能真正实现福州温泉旅游的突破。
呼唤规范发展提升服务
最近天气寒冷,温泉消费进入旺季。一些景区汤池里的人多得像下饺子似的,冲澡要排队,浴巾不够用,垃圾到处都是。陈女士抱怨说:“我的朋友第一次来泡温泉,就遇到这种杂乱场面,由于空气不流通,当场晕过去。”
“把服务做好,才能树‘中国温泉之都’的品牌。”韩鸣认为。
“温泉,不仅仅只是休闲娱乐服务,还能够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发展。”福州市地热管理处副主任林正树认为,发展温泉产业,大到配套的休闲住所,小到一条毛巾一件泳衣,其相关的产业链条涉及沐浴、酒店、餐饮等很多行业。
“福州发展温泉产业,有三大优势。”林正树强调,“相邻的浙江省基本没有温泉资源,动车时代的来临,给福州温泉旅游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拉近了福建省与缺乏温泉资源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距离,拓展了市场空间;温泉是可以不断消费的产品,当泡温泉成为一种生活习惯,能够形成回头客,这是其他旅游项目无法比拟的优势;而且福州是中国三个‘温泉之都’之一,温泉蕴藏量大、水温高、水质好。”
“温泉是一种自然资源,不能过度开发。”他说,福州市政府规定市区中心一天温泉的开采量不得超过9800立方米,并制定了《福州市地下热水(温泉)管理办法》和《福州市温泉供水工程技术标准》,杜绝浪费现象,让有限的温泉资源发挥最大供热效果,并且停止房地产项目温泉入户的审批,防止开采过量。根据福州市地热管理处对市内18口井的监测,目前,福州温泉水位保持动态平衡,每年夏秋,其中6口井还会自流。这对于一个已经开采了几十年的地热田来说,还是比较难得的。
业内人士认为,福州温泉资源尚未达到充分利用,仍有挖掘潜力。而温泉的开发利用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温泉资源开发水平低,开发利用的附加值和效益很低;温泉旅游产品单一,集中洗浴、疗养、度假、观光的多功能大型度假村比较少;大多数温泉资源缺少系统性的开发、统筹管理及合理利用;未能与周边的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温泉旅游开发存在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等。
近年来,全国旅游行业逐渐向休闲为主的度假旅游转变,温泉旅游市场需求不断扩大,温泉旅游市场规模从2007年的285亿元发展到2009年的372亿元,年均保持12.4%以上的增长率。温泉旅游是休闲旅游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在做大温泉旅游市场的同时提升服务质量,如何在规范发展打造高端品牌的同时顾及本地市民“泡汤”文化的传承发展,从而擦亮“中国温泉之都”这块金字招牌,亟须福州有关部门及业内人士深刻思考。